2009年12月27日星期日

2009年中文剧场文化交流会~~国庆戏剧节展望


2009年中文剧场文化交流会
~~国庆戏剧节展望

文:孙天洋
日期:2009. 8 .8
时间:1pm-6pm
地点:Batu Caves 剧艺文化实验剧场

前言:本地中文剧场曾经历三个蓬勃期:第一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期间,第二波是社团和会馆大力推动参与表演艺术,第三波则在九十年代小剧场兴起的时期。目前的中文剧场正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又将经历一个怎样的变革,为了加强各中文剧团的了解、交流与合作,并探讨复办国庆戏剧节的可能性,剧艺研究会义不容辞地举办了这次的“中文剧场文化交流会”,广邀国内戏剧团体参与。


首开先河的中文剧场文化交流会,于8月8日星期六下午,
静悄悄地举行了。
静悄悄,是因为国内中文媒体,无论是平面、电子或网络媒体,五家华文报章,没有一位记者或代表出席。现场除了主办单位剧艺研究会和受邀团体,其他出席者寥寥无几。静悄悄,地处偏僻一新工业区的剧艺文化实验剧场,也因为仍未广为人知,以致部分出席者迷路迟到,周遭环境也无法吸引外人参与。

虽说客观的情形静悄悄,但现场的气氛却是热烈温馨的。交流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剧团作自我简介和分享,下半场是受邀嘉宾分享与交流。分享的团体包括剧艺研究会、凭舞台、心向太阳剧坊、共享空间专业舞团、T剧场、造心厂和隆雪戏剧互动空间。造心厂是来自槟城的戏剧团体,余者皆以雪隆为活动基地从事表演艺术工作。

剧艺研究会新任会长余金艾在致开幕词时,欢迎并感激在场各位的出席,他对这一次的交流会充满期待,并希望能够为本地中文剧场带来新的刺激,通过讨论和交流、思想的激荡让未来的剧场激发更多的火花和结出更多的果实。而剧艺文化实验剧场的成立,也提供一个平台,让本地表演艺术者能够在有限的资源底下,获得一个演出的场所。他表示,剧艺研究会历年来开办的研究班,培养了不少演艺界的人才,意义重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开办下一届的研究班,
继续传承演艺的香火。

当天出席者以共享空间舞团最为踊跃,整个舞团的专业舞者由创团人马金泉、叶忠文和形象顾问陈凤鸣带领,浩浩荡荡出席给予最有力和最温暖的支持,而造心厂的团长陈福庆则是风尘仆仆远道而来,诚属可贵。其他剧团的代表包括凭舞台创办人吴友凭、隆雪戏剧互动空间秘书林彦杉、心向太阳剧坊秘书孙天洋和T剧场团长黄商权。

剧艺研究会的主要理事:会长余金艾、署理会长沈彦毅、副会长谢裕强、总务阙菘辉都在会上分享,谢裕强副会长代表介绍剧艺研究会,阙菘辉总务则分享刚加入剧艺大家庭的感受和对剧场行政管理的一些期待,沈彦毅署理会长则在交流环节时发表本身一路参与剧艺活动的心得和感受,对剧场冒出的新血和接班人欣慰不已。
其他出席者尚包括名誉会长邱维斌和张国雄等戏剧界前辈。


[剧团简介和分享]

剧艺研究会
剧艺研究会1963年成立,至今46年历史,大小演出无数,培养国内演艺人才的摇篮,开办过11届研究班,被喻为国内中文剧团的“龙头老大”也不为过。会上播放剧艺过去演出和活动的影像剪接,谢裕强感叹目前剧艺面临断层和青黄不接,虽为老大,其实影响力日益式微。不过以剧艺46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它丰厚的资源和人才经验,是本地中文剧场的宝贵资产。

凭舞台
凭舞台的创办人吴友凭在本地剧场有个外号:“老爸”,足见其江湖地位。凭舞台创办自1994年,以推动表演艺术迈向专业化和提供舞台表演咨询与服务大众为目的,阵容包括制作人吴友凭、行政总监吴国煌、创意总监黄菲立、艺术总监贺世平、宣传主任林彦杉,目前在团内活跃者剩下友凭和彦杉。本来在马中商城ue3有个会所,搬出来后目前没有固定的排练空间,所幸许多组织或朋友相助之下,能够借用场地解决排练问题。《凭舞台季刊》的出版,也是当代第一本中文舞台剧季刊,为本地中文剧场演出活动做宣传、报道、评论等文字工作,惜只维持3年。目前由凭舞台整理的中文剧场资讯,刊登在每一期klpac 出版的Living Arts里头。另外,凭舞台成立的“剧无霸表演特工队”,是由贺世平主导的表演班底。而凭舞台近期也锐意进行剧场教育,推出剧场VIP,并定期每年八月主办中学生戏剧DIY观摩比赛。

共享空间专业舞团
最近的演出《大马薪传Anak Malaysia》,共享空间赢尽口碑和票房,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马金泉还是以其一贯的谦冲、沉稳和认真,从容地介绍共享空间从成立到发展一路走来的改变和理念。
1998年,马金泉、叶忠文旅美回马,开始策划并成立共享空间,2003年专业舞团诞生,至今舞团有13名全职人员,包括专业舞者和行政人员。
马、叶二人学现代舞,但舞团的表演形式有华族舞、马来舞蹈和其他的传统舞蹈,当然也包括现代舞。舞团的表演内容,以艺术演绎、文化传承和政府的合作计划为主。马金泉解释,他们以大马华族的定位出发,认为不能忽略华族本身的文化,跳华族舞是必须的;与政府的合作则是舞团的经济来源和支持肯定,必须秉持专业精神;而艺术上的开拓和追求,当然是舞团的发展导向。
共享空间的经营理念:

1)使命(Mission) :
让艺术爱好者可以在维持生活条件下实现自己的理想,
并整理出一套本土化的训练体系。

2)愿景(Vision):
充分发挥艺术的能量,
为人和社会缔造和谐及美的认识。

3)概念(Concept):
艺术的永续经营,配合本土的精神与文化。

4)定位(Positioning):
优质文化的倡导者。

5)发展范畴(Domain):
1998年——让大众了解;1999年——孵化舞者的鸟巢理论;2003年——专业化(被肯定及营生);2009年——将优秀的海外作品放置入马来西亚,让大马人民接触优质艺术,让世界关注大马。

马金泉以“舞进土壤,让根生长”概括舞团的精神和奋斗方向:
“舞进土壤”:一步——为历史留下记录;一瓦——放眼世界的舞蹈地图;一人——纵情起舞;一手——改变世界。“让根生长”:共喜——创筑新文化;共怒——环境与人的挫败;共哀——奋起的飙舞;共乐——见证本土表演艺术从贫瘠到丰盛的一页传奇。
他说,以前舞者以身体发言,现在开始必须学唱歌、在表演中加入戏剧的元素,向全方位的表演艺术迈进。他希望“在下一代艺术成长的骄傲中,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艺术努力。”
“只要有诚意、用心去做,我们将会被人看到。”


心向太阳剧坊
2000年底韩新传播学院毕业班学生公演一部舞台剧“心向太阳”,是剧坊成立的源头。后来该剧导演沈国明召集旧班底,于2002年呈献“汪洋中的一条船”,2004年注册为公司,定名为“ 心向太阳剧坊”,2006年在社团法令下注册。
会员以爱好戏剧和表演艺术者为主,大部分是韩新的学生,近期开始有不少其他背景的年轻人加入。
秘书孙天洋叙述剧坊曾经公演过的六部舞台剧:《心向太阳》、《汪洋中的一条船》、《梦天堂》、《椅子人》、《爱之路》、《陪你走过》和《死亡凶手》。开始时以励志的题材入戏,随后通过表现爱滋病的题材,关怀社会弱势群体。
由舞台走向社会,剧坊配合演出主办爱滋关怀醒觉运动,在广场办展览、义卖会、捐血活动、派发健康资讯册子和问卷调查;举行新闻发布会和推介礼,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互动,让成员汲取更多经验,多方成长。
除了舞台演出,剧坊也开办儿童及青少年戏剧培训班,出版书籍和音乐专辑,将本身的舞台剧录制成光碟出售,举行摄影展和电影播放会。剧坊活动多元,希望能让成员在不同的领域发挥所长,各取所需,成就自己的梦想。
2005年出版戏剧季刊《戏纪元》至今迈入第16期,是大马目前唯一的中文戏剧季刊,2008年与韩新学院合作开办“戏剧传播系”,等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开课。
剧坊今年开设以戏剧为主题的“Drama Cafe”,预料在九月开幕,希望能在经济上自给自足,以另一种方式推动戏剧文化。


造心厂
造心厂剧坊于1991年成立,是北马槟城众多中文剧团中,目前仍然活跃的少数团体之一。团长陈福庆在介绍造心厂之前,先简略地叙述了槟城中文戏剧的状况。
扎根槟城的戏剧团体有北岛戏子、戏园子、造心厂、戏剧家族、Noise Performance House、青艺……而目前仍活跃的是Noise、造心厂和戏园子。戏剧家族和青艺偶有玩票性质的演出。当地的剧团同样遇到人才外流和缺乏场地的问题,观众群不多,市场狭窄和表演机会鲜少,也是棘手的难题。
造心厂成立的理念是创作本土的剧本,他们曾经三度受邀参与“联系未来计划”的活动,这项计划是由英国曼彻斯特Contact剧院与英国文化协会表演艺术部联办,造心厂参与了“联系世界2004”、“联系世界2006”和“联系世界2008”,与世界各国的剧团及青少年做文化交流。
他们也在2008年主办《鲜风作浪》小剧场发表会,鼓励发表舞蹈、戏剧、音乐的演出,相互切磋观摩,像个小型的变相戏剧节。2008年受邀参加《莎士比亚.24小时》国际戏剧交流计划。今年刚刚和新加坡“大路剧团”合作,以学生作品和剧场教学为主,演出作品“心路之旅”。
福庆建议中文剧场的老一辈应把年轻一辈凝聚起来,获得演出资讯可以叫学生去观赏,目前平面媒体的宣传不足,而且处处向钱看,剧团应该推广网络上的联系,比如善用网站、部落格、Facebook,加强彼此的交流和资讯的流通。


T剧场
T剧场现任团长黄商权,从小参与戏剧活动,也是T剧场栽培的第一代T-teens,他代表T剧场出席今天的交流会,感觉好像回到一个大家庭。
T剧场以戏剧教育和舞台演出双线发展,由李勇昌、刘锦康、陈淑真(Amelia)
和刘家荣创办,本着“剧场一定能”的精神,历年来演出大大小小 舞台剧广受好评,包括“感天动地”、“长屋假期”、“魂飞魄散”、“亚当物语”、“厕所有个恐龙蛋”、红姐姐儿童剧系列。为了塑造艺术人格和启发想法,戏剧教育必须从小做起,所以T剧场从事中小学生戏剧教学,是这个领域的先驱,目前许多团员在各中小学担任戏剧导师。以鼓励中学生发挥创意和表演天份的“Tea Time叹茶时间”中学生小剧场演出系列,已经连续主办了16次,许多热爱戏剧的活跃份子后来都成为T剧场的生力军。
T剧场目前有8个团员全职投入戏剧工作,以教戏剧维生,或接其他演出赚取酬劳。T剧场的标志(Logo)是一个向上攀缘的藤蔓,意义是希望戏剧艺术能够不断攀向高峰、延伸出外,传承下去。
他们目前正在努力寻找适当的定位,在舞台演出和戏剧教学中寻找平衡点,最终目标是朝专业的表演团体前进。


隆雪戏剧互动空间
ASLI(Persatuan Angkatan Seni Lakon Interaksi, Kuala Lumpur dan Selangor)
林彦杉是ASLI的秘书,她介绍该组织成立的宗旨,即团结各剧团及戏剧工作者以联络彼此的感情,传承优良戏剧文化,提供专业教育、设立奖学金辅助计划等栽培新一代戏剧工作者,并作为一个互动空间提供戏剧的资讯与咨询。
ASLI当初是以隆雪华堂首都剧场为演出和活动场所,目前首都剧场几近荒置,失去了固定活动场所,但ASLI仍然继续推动戏剧活动,包括主办本地戏剧界的常年盛事“戏炬奖”、每年举行中学生戏剧DIY观摩比赛、发起成立出版基金刚推出了梁志成先生的编著“大马华人剧运面面观”、开始进行着的戏剧领养计划。
彦杉特别说明戏剧领养计划即是领养中学生戏剧组运动,除了向政府申请拨款,也希望有人赞助中学生一年的上课经费和演出开支,对戏剧种子在中学开花结果浇水灌溉,期待剧场不断涌现后起之秀。


[嘉宾分享与交流]

在这个环节,大家重点都在谈论和探讨国庆戏剧节复办的可行性和整体的大方针。
戏剧界元老张国雄分享了前两届主办戏剧节的经验 ,希望可以作为借鉴,未来做得更好。
他指出,2005年的戏剧节办得 声势浩大,但票房惨淡,一些演出工作人员比观众还多,所花的钱没有价值,他本人认为是失败的例子。而2006年则以 儿童为主要对象,办儿童剧欣赏会,跑入小学,与家教协会合作推票,八场演出全满,可谓成功。
事情也有两面,2005年国庆戏剧节的演出单元有“Emily on Emerald Hill”、“Fantasi O...Fantasia”、新加坡的小品之夜“妈妈的箱子新加坡即兴、棺材太大洞太小”、“三个小孩”。其中有声誉远播的英文单人剧、有马来剧、有友邦的短篇剧,有剧艺研究会本身的中文舞台剧,都是一时之选。
看见各年龄层的人从小孩、青少年到成年人都有各自发挥表演和创意的舞台,张国雄大胆地建议,让剧艺来做一个乐龄戏剧团,发掘老人们的演艺细胞。他也建议各剧团办演出时,其他团体可以组团支援,购买团体票推动票房,演后的交流更可以促进彼此的了解和增加合作机会。
他觉得剧艺研究会的局限在于 延续性不强,因为理事会三年改选一次,如果人不在其位,之前的活动计划也就无疾而终。因此单位负责人要贯彻始终,积极去做,才会见效。

吴友凭认为举办戏剧节的背后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组织,可配合每年的吉隆坡艺术节在七月举行,可被列入艺术节活动之一,方便申请拨款和分享资源。另外,前辈们的经验和人脉 也很珍贵,可以协助获得政府和企业的关注,毕竟国庆戏剧节之前办了这么多次,也累积了不少知名度和威望。他希望一旦决定复办 戏剧节,有关主办单位必须早日通知,让各剧团做足准备和规划一年的演出计划,以配合参与戏剧节。

马金泉建议戏剧节的筹备组织架构可以分主办者和协办团体,就如一个领头羊和其他的家庭成员,每个演出以 付费演出方式,或者共享利润的经营方式,而剧艺的定位就是一个大家长,以其46年的文化资源累积,绝对可以贡献良多。戏剧节是一个平台,本地戏剧界好的作品不少,例如“感天动地”,只要作品精彩出色,就能吸引观众,甚至已公演的剧作,也能让观众想再次入场回味。

其中一位嘉宾梁志成先生因为身在新加坡未克出席,特地传真了一篇长文,详述他的看法和意见。他觉得剧场是个“有机文化体”,不断变化成长、衰变、演进,在目前本地中文剧场面对编导缺乏和寻找接班人的问题,要积极推广本地创作、培养舞美人才和培训专业演员的工作也极具挑战性。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中文剧场再次兴起,掀起另一波高潮。

最后,剧艺会长余金艾先生君子一言,答应明年将全力支持举办国庆戏剧节。一锤定音,在场诸位都感到振奋不已。




[历史回顾]

2005年10月3日晚,在当时的雪华堂,凭舞台策划了一场“十二导演交流会”,邀请本地12位剧场导演出席,公开和公众交流分享两个主题:
1. 好作品與不好的作品的定義。2. 目前的劇場,需要怎樣的作品以吸引觀眾入場。

一篇由翁婉君撰写的详尽报道于2005年10月13日图文并茂,刊登在星洲日报副刊。
出席的导演有贺世平、吴友凭、吴国煌、李永强(李勇昌)、刘锦康、王文真、叶伟章、邓壹龄、林耀华、杨菁菁和杨国忠,罗国文身在国外未克出席。
这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当时被视为本地剧场的一大盛事,现场提出的问题涵盖面广,都是中文剧场面对的现实困境,过了将近4年,问题还未解决,相似的剧场文化交流,当年的十二位导演,如今只有吴友凭一人出席。



[结语]

4年前的剧坛盛事热热闹闹举行,后继效果不彰,4年后的今天在场者当年曾经参与那场盛会的,也不过只有四五人。不过,我们仍然有共享空间这么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专业舞团;仍然有凭舞台这么一个坚持多年一路走来永不放弃的戏剧界中流砥柱;有T剧场这么一个朝气蓬勃、教学与演出并行不悖的青春剧团;有心向太阳剧坊这么一个多元发展、以社会关怀和励志教育为路线的戏剧团体;有造心厂北据一方、奋斗不懈、万变不离戏剧宗旨的槟城长青剧团;有ASLI这么一个结合各方力量推动剧场交流合作的新进组织;当然,还有剧艺研究会这个金字招牌老字号,延续多年屹立不倒而经过时间淘洗的戏剧界镇山之宝。
可是,纵观当天的情况,有种力不从心的凋零感觉。是主办单位的未竟之功和筹备不足,抑或国内的戏剧工作者认为这个圈子被外行人搞得乌烟瘴气而外流或投身其他领域,还是这个大环境无法养活我们的剧场精英以致一个个往别的领域发展而不再活跃舞台?媒体在此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中文剧场的创作能力真的枯竭了吗?

答案,我们且拭目以待。

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Go!Theater 就是戏纪元

戏纪元 就是Go!Theater,Go!Theater 就是戏纪元,
可能大家对戏纪元稍微有些认识,她是马来西亚一本中文戏剧季刊,
专门报道当地戏剧活动,并每期设有戏剧专题报道,人物采访和特别访谈,
比较全面地反映马来西亚雪隆地区的戏剧动态,由当地剧团“心向太阳剧坊”出版。
《戏纪元》杂志的出版,希望能够获得您的关注,也听取各方的广大回响,回馈和建议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把戏剧艺术发扬光大,让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深植在社会土壤中。